原创

vue进阶之路 —— vue3.0新特性

号外

10月5日尤大大公布了 vue 3.0 的源码,目前还是 pre-alpha 状态,预计年后会发布正式版本,这个无疑是国庆期间前端圈最大的新闻了。虽然此前关于 vue 3.0众说纷纭,但是既然已经官宣了,而且明年有可能迁移至新的开发框架,是时候撸起袖子学习一波了。

vue3.0的设计目标

更小
更快
加强TypeScript支持
加强API设计一致性
提高自身可维护性
开放更多底层功能

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

1,压缩包体积更小

当前最小化并被压缩的 Vue 运行时大小约为 20kB(2.6.10 版为 22.8kB)。Vue 3.0捆绑包的大小大约会减少一半,即只有10kB!

2,Object.defineProperty -> Proxy

Object.defineProperty是一个相对比较昂贵的操作,因为它直接操作对象的属性,颗粒度比较小。将它替换为es6的Proxy,在目标对象之上架了一层拦截,代理的是对象而不是对象的属性。这样可以将原本对对象属性的操作变为对整个对象的操作,颗粒度变大。

javascript引擎在解析的时候希望对象的结构越稳定越好,如果对象一直在变,可优化性降低,proxy不需要对原始对象做太多操作。

3,Virtual DOM 重构

vdom的本质是一个抽象层,用javascript描述界面渲染成什么样子。react用jsx,没办法检测出可以优化的动态代码,所以做时间分片,vue中足够快的话可以不用时间分片。

传统vdom的性能瓶颈:

  1. 虽然 Vue 能够保证触发更新的组件最小化,但在单个组件内部依然需要遍历该组件的整个 vdom 树。
  2. 传统 vdom 的性能跟模版大小正相关,跟动态节点的数量无关。在一些组件整个模版内只有少量动态节点的情况下,这些遍历都是性能的浪费。
  3. JSX 和手写的 render function 是完全动态的,过度的灵活性导致运行时可以用于优化的信息不足

那为什么不直接抛弃vdom呢?

  1. 高级场景下手写 render function 获得更强的表达力
  2. 生成的代码更简洁
  3. 兼容2.x

vue的特点是底层为Virtual DOM,上层包含有大量静态信息的模版。为了兼容手写 render function,最大化利用模版静态信息,vue3.0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解决方案,将vdom的操作颗粒度变小,每次触发更新不再以组件为单位进行遍历,主要更改如下

  1. 将模版基于动态节点指令切割为嵌套的区块
  2. 每个区块内部的节点结构是固定的
  3. 每个区块只需要以一个 Array 追踪自身包含的动态节点

vue3.0将 vdom 更新性能由与模版整体大小相关提升为与动态内容的数量相关

4, 更多编译时优化

  1. Slot 默认编译为函数:父子之间不存在强耦合,提升性能
  2. Monomorphic vnode factory:参数一致化,给它children信息
  3. Compiler-generated flags for vnode/children types

5,选用Function_based API

为什么撤销 Class API ?

  1. 更好地支持TypeScript

    • Props 和其它需要注入到 this 的属性导致类型声明依然存在问题
    • Decorators 提案的严重不稳定使得依赖它的方案具有重大风险
  2. 除了类型支持以外 Class API 并不带来任何新的优势

  3. vue中的UI组件很少用到继承,一般都是组合,可以用Function-based API

Function_based API示例如下

const App = {
  setup() {
    // data
    const count = value(0)
    // computed
    const plusOne = computed(() => count.value + 1)
    // method
    const increment = () => { count.value++ }
    // watch
    watch(() => count.value * 2, v => console.log(v))
    // lifecycle
    onMounted(() => console.log('mounted'))
    // 暴露给模板活渲染函数
    return { count }
  }
}

1,vue3.0将组件的逻辑都写在了函数内部,setup()会取代vue2.x的data()函数,返回一个对象,暴露给模板,而且只在初始化的时候调用一次,因为值可以被跟踪。

2,新的函数api:const count = value(0)

value是一个wrapper,是一个包装对象,会包含数字0,可以用count.value来获取这个值。在函数返回的时候会关心是value wrapper,一旦返回给模版,就不用关心了。

优点:即使count包含的是基本类型,例如数字和字符串,也可以在函数之间来回传递,当用count.value取值的时候会触发依赖,改值的时候会触发更新。

3,计算属性返回的也是这个值的包装。

4,onMounted生命周期函数直接注入。

Function-based API 对比Class-based API有以下优点

1,对typescript更加友好,typescript对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都非常好,写Function-based API既是javascript又是typescript,不需要任何的类型声明,typescript可以自己做类型推导。

2,静态的import和export是treeshaking的前提,Function-based API中的方法都是从全局的vue中import进来的。

3,函数内部的变量名和函数名都可以被压缩为单个字母,但是对象和类的属性和方法名默认不被压缩(为了防止引用出错)。

4,更灵活的逻辑复用。

目前如果我们要在组件之间共享一些代码,则有两个可用的选择:mixins 和作用域插槽( scoped slots),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些缺陷:

1,mixins 的最大缺点在于我们对它实际上添加到组件中的行为一无所知。这不仅使代码变得难以理解,而且还可能导致名称与现有属性和函数发生冲突。

2,通过使用作用域插槽,我们确切地知道可以通过 v-slot 属性访问了哪些属性,因此代码更容易理解。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我们只能在模板中访问它,并且只能在组件作用域内使用。

高阶组件在vue中比较少,在react中引入是作为mixins的替代品,但是比mixins更糟糕,高阶组件可以将多个组件进行包装,子组件通过props接收数据,多个高阶组件一起使用,不知道数据来自哪个高阶组件,存在命名空间的冲突。而且高阶组件嵌套得越多,额外的组件实例就越多,造成性能损耗。

下面以一个鼠标位置侦听的案例演示vue3.0中的逻辑复用

function useMousePosition() {
  const x = value(0)
  const y = value(0)
  const update = e => {
    x.value = e.pageX
    y.value = e.pageY
  }
  onMounted(() => {
   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mousemove', update)
  })
  onUnmounted(() => {
    window.removeEventListener('mousemove', update)
  })
  return { x, y }
}
new Vue({
  template: '<div>Mouse position: x {{ x }} / y {{ y }}</div>',
  data() {
    const { x, y } = useMousePosition()
    return {
      x,
      y,
      // ... other data
    }
  }
})

以上就是vue3.0中比较重要的改进,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结合具体代码详细为大家讲解vue3.0更多新的使用方法。希望大家持续关注,共勉。

正文到此结束
本文目录